李叶明:中美之间““新冷战”的新本质

【熊猫时报讯】中美之间“冷战”似乎已成定局,很多人甚至开始担心会不会有“热战”。

在这种紧张气氛下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日前到访新加坡。在非常紧凑的行程中,他还在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的陪同下,到新加坡河畔散步,并瞻仰了竖立在那里的邓小平铜像。

这一安排引发关注。

因为近年来总有人感慨,邓公的“韬光养晦”已不再,邓公的政治遗产还剩下多少呢?

笔者以为,邓小平最伟大的政治遗产“黑猫白猫论”和“不争论”,令中国走出意识形态之争,走上改革开放之路,创造性地结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,从而奠定了数十年高速成长。实在看不出,品尝改革开放40年丰硕成果的中国人,有什么理由抛弃邓小平的这一政治遗产,去走改革开放的回头路,走意识形态的死胡同。

今天的中国,早已融入国际体系和全球化市场经济,也不想输出什么主义或制度。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要跟中国打“新冷战”,甚至要求各国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共,并打出“民主同盟”的旗号,捍卫所谓“自由世界”。这些老调毫无新意,且令人生疑。我们真的需要重回“冷战”吗?

中美之间有意识形态差异,其实从1949年就是如此。在打过韩战、越战后,尼逊决定访华。他在人民大会堂致词时说:“我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利益而来。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,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。我们在这里见面,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,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。”

而那是1972年,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“极左”时期。在当时,双方都能放下意识形态之争,实现破冰、建交,走入蜜月期,我实在看不出,两国今天有什么必要为意识形态打一场“新冷战”?

蓬佩奥在他的“新铁幕”演讲中认为,美国近50年来的对华“接触政策”彻底失败,因为中国没有改变意识形态。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已走出“极左”,早已融入由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。要论意识形态,现在的中国与尼逊访华时的中国,相差太远,倒是与美国更相似一些。

不过,当年为尼逊访华铺路的基辛格博士,两年前令人吃惊地表示: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。无独有偶,中国领导人这两年也频频以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来形容当今世界格局之变。

中美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?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究竟是指什么?难道只是中国态度太高调、太嚣张,刺激了美国,招至打压吗?如果是这样,回到邓公的“韬光养晦”也就解决了。

可基辛格说得很明确,“再也回不去了”。显然他感慨的不是意识形态,也不是态度,而是另有所指。

李显龙总理今年6月在美国《外交事务》杂志撰文谈及中美关系。他说,美国必须作出决定,是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生存威胁,还是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?如果是后者,就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合作和良性竞争。

但如果是前者呢?那是不是必然要对抗?

李总理说得没错。美国对中国,也只是一个态度之差——接受还是不接受中国的崛起。可我想问的是,为什么美国主流过去可以接受中国崛起,如今却无法接受了呢?是因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变得更“共产”了吗?

显然不是。在我看来,美国过去可以接受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,崛起为一个经济总量靠前的中等发达国家。但现在,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双方差距越来越近,尤其在科技领域。如果容忍中国继续崛起,那就意味着容忍中国有朝一日必将超越自己。

说白了,美国不是不能接受中国崛起,而是无法接受自己被超越。

无论共和党、还是民主党,在这一点上绝对是有两党共识的。奥巴马就曾经说过,美国不接受成为老二。特朗普更是反复高喊,美国第一,这恐怕也是美国的全民共识。

所以,中美这一轮对抗的本质,非意识形态之争,而是修昔底德陷阱,是老大与老二之争。

作为守成大国,美国主流社会认定,现在是遏阻中国崛起的最后窗口期,否则日后将难以阻挡中国的崛起(超越)。因此必须动用一切手段打压这个崛起中的大国。

美国已无可逆转地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,而非伙伴。但这并不可怕。因为大国竞争也可以是良性的——双方在竞争中可以合作,可以相互促进,共同遵守游戏规则。这不但对中美两国有好处,对全世界也有好处。

如果是恶性的呢?那双方或一方不专注于改善自己的竞争力,而是把精力放在破坏对方,甚至为了竞争,不惜破坏规则、挑衅滋事、弄虚作假、无所不用其极,甚至想致对方于死地。这样的竞争就难免会走向对抗,走向战争。

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,拥有相互毁灭的能力,所以无法想象这两个大国会爆发“热战”。于是更多人希望,他们只是打打“冷战”算了。这恐怕才是“新冷战”的新本质——与意识形态无关,与恶性竞争有关。

来源:联合早报

作者是专栏作家,网站主编

Related posts